大家好,梦到高山古文解释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梦到高山预示着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梦到高山古文解释和梦到高山预示着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哪位大神能帮我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昨晚做梦梦到回了高中,吓
确实有好几个词语文言文中是没有的,很难直译,勉强试译如下:向夜梦回中学之高者,几惊至死也矣哉!
暂觉惊坐而起,乃知向来梦也.嗟乎,忆之中学之高者,甚矣哉惧也!
【注释】1、向夜:昨夜.2、中学之高者:定语后置句,即高级中学.这有点“不伦不类”了,因为“中学”文言文中也没有,勉强视为“中等学校”之意了.3、几:几乎.4、也矣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5、暂:突然;一下子.6、觉:睡醒.读作较.例句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7、乃:才.8、向来:刚才.例句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9、嗟乎:表感叹语气的语气词.10、忆之中学之高者:双重定语后置句.“中学之高者”如注释2.“中学之高者”再作“忆”的定语,前面的“之”辅助表示定语后置.11、甚矣哉惧也:主谓倒装句,即惧甚矣哉.意思为“恐惧太厉害了”.例句有《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矣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
周公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
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
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
一师昼寐,及醒,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
”明昼,其徒效之,师以界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
”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一师傅白天睡觉,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对徒弟)谎称:"我是去见周公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徒弟学他白天睡觉.他师傅用教鞭敲醒他说:"你这样能学到什么?"徒弟回答:"也是去见到了周公".师傅说:"周公说什么了?"答道:"周公说:'昨天并没见到你师傅.'"
3.原版周公解梦的古文内容诗曰: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天门开贵人荐引天光灼身疾病除天晴雨散百忧去天明妇有生贵子天门未至有兵荒仰面向天大富贵乘龙上天主大贵上天求妻儿女贵上天取物位王侯飞上天富贵大吉癸天上屋得高官天裂有分主国忧天皇明主公卿至天欲晓益寿命吉渡天河主有所吉天地合所求皆得天公使有大吉祥日月初出家道昌日月照身得重位日月落忧没父母日月昏暗孕妇吉日月欲出有官职日月合会妻有子日月衔山奴欺主负抱日月贵王侯吞日月当生贵子礼拜日月大吉昌日光入屋官位至日初出无云大吉日出有光有好事云开日出凶事散日入怀贵子月女拜星月烧香大吉云忽遮日有阴私星入怀主生贵子星落有病及官事星列行主添奴婢持执星宿大富贵流星不落主移居巡天摩星位公卿云起四方交易吉五色云主大吉昌云赤白吉青黑凶见浮云作事不成云雾遮事大吉利黑云压地时气病霜雪降主事不成雪下及时大吉利雪落身上万事成雪不沾身主孝服雪落家庭主丧事阴雨晦时主囚事行路逢雨有酒食雷霆作声官位至雷声恐怕私居吉雷从地震主志遂身被霹雳主富贵电光照身有吉庆赤虹见吉黑虹凶霞满天百事欢悦狂风大雨人死亡风吹人衣主疾病忽大风国有号令风如吼主远信至地动主迁官位吉地裂主疾病大凶修平田地大吉昌地高下不平主病卧于石上主大吉地中黑气上主凶运石入家主富贵石上得利禄大吉盘石安稳无忧疑登岩抱石官职迁手弄小石生贵子身入土中百事吉自身取土被耻辱升山落地主失位居住高山有喜事山行得财有福禄抱物上山孕贵子山中农稼衣食丰枯木再发子孙兴堂上地陷主安忧园林茂盛大吉利树木枯死宅不安林中坐卧病欲痊树木凋零主人凶林中树生添贵子种树木者大吉昌登大树名利显扬上树忽折有死伤与人分花主分散枯木开花兴子孙大树落叶屋中吉立树下贵人庇阴树生堂上父母忧大木忽折主凶恶担水来家得财喜砍伐大树多得财草木茂盛家道兴门中生果树有子松生屋上位三公家中生松事转丰家中生柏大吉利庭前竹木喜重重枫生屋上百事遂兰生庭前主添孙果林中行主得财入果园中大发财桑生井上主有忧果树多熟子孙安折笋到家女有子见笋者主添子孙扫地除粪家欲破粪土堆者钱财聚自身白衣人所谋梳头洗面百忧去身拜尊长大吉昌身上汗出主凶恶身病虫出得重职身上虫行病患安绳索系身长命吉枷索临身病欲来身或肥瘦皆为凶面对官者主大吉露体无衣吉大利妇人披头有私情头白主长命大吉头生两角有争竞头秃发落皆凶事面生疮黑主子凶头须自落忧子孙头须再生主长命沐浴迁官疾病除洗手洗足旧患除照镜明吉暗者凶破镜照人主分散手足浓血出大吉屎尿污人大吉亨露头披发阴人谋披头盖面官讼至剪剃头发家内凶眉与发齐禄位至齿自落者父母凶齿落更生子孙兴戴冠登车官欲迁自戴帽头巾帽吉簪冠登台职位迁贵人与之衣冠吉新换衣冠禄位至烧毁官帽欲更官失去官帽主退职拾得冠带禄位至与人公服主得职人与公服加官职女着冠带主生子洗笏染服新官来执笏见贵人大吉笏破忧凶主不祥与人笏授主官迁腰带者主官至吉文书用印有名声带印主妻生贵子着新袍主添妻妾着锦绣衣子孙荣洗染衣服皆大吉披蓑衣主大恩至被油污衣大恩泽衣服忽破妻外心新衣攒来百事凶与人衣服主患至裁衣着孝衣皆吉衣带自解百事吉着黄衣皂衣皆吉着白衣主有人请着青衣神有助力着蓝绣衣妻大利从人着紫主情弊众人着青家人散众人着白主官事众人着红大吉利妻着夫衣生贵子女人着衫平无事与人共衣妾私情失却衣服妻难产好被自盖得富贵人着己履妻有私得靴鞋主奴婢吉的履主奴婢逃走脱靴束带主有凶鞋破子孙妻妾病着麻鞋百事和合新授官爵主贵子乞得鞋履人助力木履脱时已出危君主队杖有异吉旌旗受宠大吉利抱旌节主贵人扶旌旗引入山主凶造旌盖主大吉利羽益盖身主富贵旌旗迎接大富贵旗幡竞出主疾病手持旌节有恩偿自盖覆身大吉利见做新旗大吉利与人分金主分散拔刀出行大吉利得人刀主行人至人与三刀作刺史与人相砍大吉庆被刀出血得酒食持刀刺人主失利刀斧自伤大吉利得人刀斧禄位至刀落水中妻妾亡失落刀剑主破财带刀剑行有财利磨刀剑锋快大古与人刀剑皆主凶剑在床头大吉利女人带刀大吉庆女人拔刀主有子剪刀主分财之事剪刀剪物主得财剪刀折股妻妾凶甲胄披身护吉利枪槊主官位吉利见军兵败主有凶钟磐有声远人来钟鼓大鸣福禄至打鼓有声远有来见鼓住声欢乐吉见鼓不鸣凶必至看放烟火有忧散帝王宣召有惊喜后妃呼召饮有疾太子召大喜吉利天子赐坐有财吉王侯并坐大吉利来见贵人不得凶与圣贤说诣大吉使命入门大吉利白衣召作使死亡拜尊长者有吉庆先祖考言求食吉人云大好者即凶人云死者得长命人在外呼之主凶我欲共汝去大凶人云不用汝大吉与恶人言有口舌被杀害吉伏藏凶身生羽翼飞大吉身逃走得脱病去与人交易主有疾贫穷共居主大吉合伴同行凶事至一切贵人皆吉利入帝王官行大吉拜朝廷者主富贵入王侯府主大吉行道宫见仙主吉坐官府中主大吉神庙广大事事吉上楼阁坛俱大吉上高堂大富贵至高楼饮酒富贵至家起高楼安稳事上城为人所拽吉上。
《周公解梦》原文关于“梦见镜子”的梦境及解释:·原文:镜破主夫妇离别寓意:梦见镜子破掉,表示有夫妇离别之事。
·原文:拾得镜者招好妻寓意:梦见捡到镜子,表示能遇见美好伴侣。
·原文:得他人镜生贵子寓意:梦见获得别人的镜子,表示将生贵子。
·原文:将镜自照远信至寓意:梦见镜中出现自己,表示远方有消息。
·原文:他人弄己镜妻凶寓意:梦见镜子被别人弄破,表示妻有凶险。
·原文:破镜照人主分散寓意:梦见照镜子时镜面破裂,表示会分离。
·原文:镜照他***妾凶寓意:梦见镜中出现别人,表示伴侣有危难。
·原文:照镜明吉暗者凶寓意:梦见照镜子时镜面明亮,吉。
·原文:镜明者吉暗者凶寓意:梦见明亮的镜子,为吉。
·原文:照镜明吉暗者凶寓意:梦见照镜子时镜面昏暗,凶。
·原文:镜明者吉暗者凶寓意:梦见昏暗的镜子,凶。
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译文:这是我(发起的)这场战争不幸运(的地方)。
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译文:大王就算侥幸赦免臣下。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译文:现在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但是你却宠爱赵王。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译文:(做出)美好的姿态地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皇上,是希望皇上能够来到(自己的面前)。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译文:确实是过了很长时间还没有上报,希望还不算太晚。
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译文:(把)泥土堆积成山了,就要招至大风和大雨。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译文:抑制大王发动起武装的军队,使贵族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与邻邦结怨。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译文:大楚兴盛,陈胜为王。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译文:(恰好)碰到游方和尚澄源(也)来到这里,(我的)兴致就更高了。
5夙兴夜寐(起、起来)
译文:早晨起来晚上睡觉。
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译文:政事不通达所以礼教和音乐都不能提倡。
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译文:政策开始通达百姓刚刚安居,荒废的各行各业等待兴办起来。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
”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
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
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高山流水》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
11、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鼓:弹
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
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
此文出自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高山流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派别概略: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
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
名曲溯源人物介绍伯牙钟子期版本派别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高山流水》普本琴曲筝曲乐曲赏析相关景点高山流水亭古琴台调弦亭另解友谊《列子·汤问》《吕氏春秋》《警世通言》名曲溯源人物介绍伯牙钟子期版本派别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高山流水》普本琴曲筝曲乐曲赏析相关景点高山流水亭古琴台调弦亭另解友谊《列子·汤问》《吕氏春秋》《警世通言》展开编辑本段名曲溯源《高山流水油画》黄泰华油画 [1]“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有古文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古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朱权成书于1425年)。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伯牙全名: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
(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
(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绪十五年
(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0年修复。
墓为圆形,封土高
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
碑高
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
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
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编辑本段版本派别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
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山东筝派“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
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河南筝派“中州古调”
(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
(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
(颤音细密紧促)、滑颤
(边沿边颤)、大颤
(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浙江筝派“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
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
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
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
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
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琴曲释义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高山流水》普本《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琴曲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
(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筝曲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
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
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
(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
(《琴学丛交·流水》后记)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
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编辑本段相关景点高山流水亭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
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
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
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调弦亭位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之西的荆江南大堤与八一大堤交汇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俞伯牙乘舟自楚都
(郢城)东下,因避风雨在此临时停泊。
晚上闲来无事,他不由抚琴而歌,开始一曲意在高山之律,樵夫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接着他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之律,子期则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于是大喜过望,遂与子期结为莫逆之交。
两人便在此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名。
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
早在宋朝年间,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调弦亭”,只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而毁于民国。
1999年,调关镇人民政府在调弦口闸旁竖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
2006年因加高荆江大堤而拆去。
编辑本段另解友谊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列子·汤问》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秦大路)《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
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
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
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
《警世通言》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警世通言《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秦大路)《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以上是有关高山流水的全部信息,希望能够帮上你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